查看原文
其他

科幻作家清华博士,手把手教你如何搭建世界观

陈梓钧 故事研习社 2023-11-25


科幻,是一种包含科学的幻想故事。我对科幻的定位是「当代神话」

神话不是假的,相反,在古代人心目中神话是真实的。比如盘古开天地,回答了宇宙的起源,在古人心中,它和今天的「宇宙大爆炸」理论一样,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一个真实的、可信的解答。

所以科幻和玄幻、奇幻等幻想文学的区别在于,它在作者和读者的心中是「真实」的。

科幻和经典文学的区别是,它更多地描写「人与世界」的关系,而不是「人与人」的关系。

既然是「人与世界」的关系,那么便离不开世界观。

世界观是科幻审美的重要组成元素。如何让笔下的世界运转合理、且还能推陈出新,甚至产生颠覆性的创意,一直以来都是创作者面临的难题。下面我们将探讨以「科学原理」为线索创造新世界的思路,分享创作中的一些感悟,以及一个全新的科幻世界观案例。

我们将探讨如下问题:

◆ 什么是「世界观」?

◆ 科幻的「世界观」和其他幻想作品类型有何不同?

◆ 如何创造属于我们的「新世界」?

什么是「世界观」?中学语文课上,我们曾经学过,小说的三要素是「人物」「情节」「环境」。世界观,就是虚构作品中的「环境」要素。

从分类上,我们可以通过四个问题的答案,将世界观分为四种类型,给出如下的「世界观」矩阵。

科幻可以涵盖所有四类世界;奇幻/魔幻/玄幻属于架空世界。

在开始动笔写小说之前,我们首先要确定,我们要写的「世界观」是哪种类型?

现实世界:我们知道这就是我们的生活,是真实的人生。我们在其中寻求启迪和反思,将其视为人生经验。典型例子有《平凡的世界》《活着》等。

推想世界:我们知道这是编的,但很可能真的发生过/将要发生。我们在其中感受可能性带来的震撼,思考和探讨作者的预言。典型例子有《海底两万里》《与拉玛会合》《三体》《2001 太空漫游》《火星救援》等。

或然世界:改编不是瞎编,戏说不是胡说。虽然我们明知这不可能发生,但其中「假设」能让我们思考,虚构与现实的冲撞能让我们娱乐。典型例子有《自新世界》《高堡奇人》《僵尸世界大战》《湮灭》《1984》等。

架空世界:一切规则将被隐喻化,作家和编剧可以自由地开拓想象力。读者感受寓言、象征和想象力带来的趣味。例如《喂,出来!》《星球大战》《魔戒》《来自深渊》等。

上面所介绍的这些,并不是科幻的专利,是对所有幻想类文学通用的。但是,科幻在其中有很鲜明的特点。

科幻被称为「点子文学」。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谈起「科幻内核」,比如《三体》的内核之一是「黑暗森林理论」,却很少听到奇幻、魔幻「内核」。这可能是因为三点原因:

一、在科幻中,世界观(环境)与人物、情节的关系需要逻辑严谨的虚构。现实题材文学,这种关系来自生活;奇幻文学,这种关系来自归纳,比如《魔戒》;而科幻文学,这种关系来自演绎,比如黑暗森林。

二、在科幻中,世界观的约束条件更多,镣铐更沉重。除了故事情节合理、人物丰满、思想深刻之外,对于科幻小说的约束还多了一条,科学合理性。

三、在科幻中,世界观的源头来自科学,而非模仿其他作品。奇幻、魔幻一般都是从历史文化、民俗故事里取材,但人们想出来的故事、矛盾、情节总是有时代局限的。但因为科学发现的前瞻性和创新性,科幻可能突变式地产出前所未有的情节、环境和审美体验,甚至成为阅读快感的主要来源。在所有的历史中,人类最震撼、最宏大、最不可思议的神话传奇故事,就是科学本身。

现在,每年出版的小说数以千计,网上发表的更是不计其数。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。在创作科幻小说时,作者常常问自己:为什么读者不看别的作品,要来看我的作品?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,如何「扬长避短」,创造令人惊叹的新世界。

一些认知心理学学者研究了人们认识「新世界」的过程,发现,一个新世界应该要让人惊异,也要让人感到真实。

💡 首先,关键词之一:是「惊异」。

为什么一个虚构的世界会让人感到惊异?什么样的世界观才有趣?有一篇心理学论文讲了其中的原理,令人产生好奇心的事物具备两个条件:

一是新奇复杂性。需要新的信息(知识),且彼此具有复杂而丰富的联系。

二是可理解性。不能太过复杂、抽象,以至于受众无法理解。比如这副抽象画,虽然很新奇、很复杂,但大多数人都完全看不懂这是什么,因此也不会好奇。

《混沌:发现新科学》一书中说,生命产生自混沌的边缘。我们类比这句话,也尝试下个论断:好奇心来自理解力的边缘。

💡 其次,关键词之二:是「真实」。

如何在虚构的世界里寻找真实感呢?认知心理学学者、文艺理论研究者对此也有多年研究。

早年,诗人柯勒律治认为,读者在虚构作品中寻找真实,是因为「故事魅力」。因为情节很有趣,为了享受故事,读者主动将对它们的怀疑搁置了起来。

比如《流浪地球》,我们都知道,建造几万座地球发动机,把地球推走,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方案。就连刘慈欣自己也曾因为觉得这个点子太不科学,差点收笔不写。但因为这个故事很有魅力,尤其是,让地球带着全人类在宇宙中流浪,这个意象非常浪漫,因此,读者和观众主动搁置了怀疑,去充分享受故事。

《流浪地球 2》海报

但托尔金,就是写了《魔戒》的托尔金,他对此有不同的看法。他说,「搁置怀疑」似乎不能很好地描述真实发生的情况。真实的情况是,故事作者成功地创造出了「第二世界」,让你的心智可以进入其中。在这个世界里,所谓的「真实」是:符合那个世界的规则。这称为世界的内在一致性。

现在,幻想文学的研究者大都采纳了这两种理论。我们用公式来表示一下:

💡 真实感 = (虚构细节 + 科学真实)x 内在一致性 x 故事魅力

奇幻文学,比如《魔戒》,充满了丰富的虚构细节,几大种族的历史、习俗、语言无不精细,洋洋百万字,构造出了丰富的中土世界。

科幻文学,比如《三体》,虽然写得很「大」,缺乏细节,但因为其中有大量的科学真实,读者便能从现实世界中「搬运」细节,「脑补」情节,同样也构造出一个真实可信的未来世界。

至于内在一致性,还有故事魅力,最好两个都有。缺少任何一个,看作品时都会有一种别扭的感觉。

下面介绍一种科幻作者们常用的、构建新世界的思维方式,对我们这种理工科出身的,会比较适用。在创作之初,作者需要问自己一些问题。这些问题,自下而上,可以分为六层:

基础物理层、自然环境层、生物层、文明层、社会人文层、哲学层

可以看到,这都是一层层搭建起来的,上一层是下一层的基础。

我们做一个小结。一个好的世界观需要同时有「惊异感」和「真实感」。惊异感来自 新奇复杂性 和 可理解性;真实感来自 内在一致性 和 故事魅力,对于奇幻,需要填充大量虚构细节;对于科幻,需要充分利用科学真实。

构建世界观的思维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:归纳法,借鉴其他文艺作品/神话传说;演绎法,通过刚才所述的六个「层次」,来推理出一个逻辑自洽、运转自如的世界。

光说不练,也不知道这个方法是否可行。下面我介绍一个我自己运用这个方法的案例。这个世界观的名字叫「世界尽头的海」,应用到了拙作《闪耀》和《尽头之海的美食家》中。

 

这两篇小说都收录于陈梓钧的科幻短篇集《闪耀》

「世界尽头的海」是指木星的第二颗卫星木卫二冰层下的海洋。这颗星球和月亮差不多大。从 1976 年到现在,美国对其进行了多次探测,发现了破碎的冰原、极少的陨石坑、经常被「刷新」的地表、磁强计读数的异常、还有水冰喷泉。许多线索表明,冰层下 50~100km 存在海洋,但目前还没有人或探测器,直接确认了海洋的存在。

这是个科学事实,但不是那种板上钉钉的科学事实,还保留了一丝神秘感,给科幻创作留下了空间。


我们跳过物理层,从自然环境层切入,开始想象。我们知道,木星是具有磁场的,而且是太阳系中最强的磁场。海洋中的盐水是导体,随着木卫二绕木星的公转,在磁场中高速运动。

根据中学物理学,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会产生感应电流;更进一步,感应电流会电解海水,产生氢气、氧气、氯气。

俗话说,万物生长靠太阳。在冰下海洋中,没有太阳,万物生长就只能靠电流了。

于是,我们进入了生物层。这个世界的生命起源,很可能和地球生命迥然不同。在地球上,最新科学表明,化学活性液滴产生了第一个细胞,演化出地球的万千生命。在木卫二,可能是感应电流在电导率不同的介质表面流动,绕射,形成第一个环形细胞。

这个过程会产生一个有趣的结论。在地球上,所有细胞的结构都接近于一个球,或者,经过拓扑变换后可以化简成一个球。没有环形细胞。但在木卫二,环形细胞、环形生命,甚至像涡轮发动机那样有旋转部件的生命,可能是木卫二生命的典型特征。

据此,展开生命设计的工作。比如「衔尾鱼」,一种可以自由切换自养、异养状态的鱼类,平时舒展身体,像海蛇一样,捕食和吸取其他生命体内的氢气、氧气为食;食物匮乏时,就首尾相衔,形成一个线圈,像发电机一样吸收木星磁场的能量生活。

按照这个思路,我设计了 16 种在「世界尽头的海」中生活的外星生命,给出了它们的生存方式、习惯、栖息地、繁衍方式、捕食和被捕食关系,形成了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。这是一套基于「演绎法」的设计思路。

当然,也不是说完全没有「归纳法」,这些生命,在原理上还是参考了一些高中物理模型,比如法拉第发电机、三相电路、燃气轮机、螺线管、歌焰效应管等等。

 

陈梓钧设计的木卫二外星生物

到了这里,创作者往往会面临一个问题。我有了一个世界,但这个世界没有故事。在这个世界观中,生活在冰下海洋里的智慧生物需要一个「故事」,需要一个「如果」。

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操作,来实现这个「如果」。

刚才我们讲到,木卫二在木星磁场中运行,海水电解,生成氢气和氧气。这些气体聚集在地下,形成所谓的「潮汐气泡」。潮汐气泡不断长大。集聚到一定程度,就会被闪电/火山引燃,引发整个星球的大爆炸。

这个场景,我称之为「万年一昼」。

每隔三万年,地下海中的氢气-氧气就会集聚到极限,引发爆炸,毁灭 95% 的生命。这个生活在冰层之下的文明,因此具有了使命:探索世界真相,逃离毁灭与重生的轮回。在它们完成这个使命的旅途中,我们就有了故事。

更进一步,我们可以设想木卫二生物与人类的关系。这种关系包括积极的一面,也包括消极的一面。

具体取舍,要看读者们的喜好和价值观。

更进一步,我们还可以将故事升华到最顶层,也就是「哲学层」。爆炸结束后,木卫二的冰下海短暂地暴露在太空中,在短短几小时之内再次冻结。在这几小时中,剩下的 5% 生命将第一次看到星空。

于是,我们可以提出那个「如果」了:如果星空每隔万年才出现一次,他们心中将有怎样的震撼,又会有怎样的思考?

最后,我们做一个总结。

科幻世界观是科幻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的构建需要「惊异感」和「真实感」。

使用演绎法,可以从自上而下的6个「层次」搭建细节丰满又运转自洽的异世界。

大部分时候,世界观要服务于人物和情节

设计世界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既需要丰富广泛的知识,也需要锲而不舍的反复试错和迭代。

由于科学发现本身的创新性,基于科学原理,可能突变式地设计出前所未有的科幻世界观。


《闪耀》

陈梓钧

本书是青年科幻作家陈梓钧十年创作生涯的总结。其中,既有《闪耀》《咒语》《卡文迪许陷阱》等 8 篇人气佳作,又收录了 2 篇此前未发表的优秀新作《尽头之海的美食家》和《冷湖六重奏》。他的作品常常以真实前沿的科学为切入点,讲述「太空大航海时代」对远方的向往以及人类在大灾难时以科技自救的悲壮抗争,风格澎湃、肆意、雄浑,充满理想主义激情与技术的浪漫。


作者档案

陈梓钧,科幻作家,清华大学航天博士,现从事航空航天科研工作。曾获银河奖、华语星云奖、冷湖奖。已出版个人科幻短篇集《闪耀》。



作者丨陈梓钧
编辑丨宇宙剪刀手
运营丨宇宙剪刀手
本文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,封面来自《闪耀》




↓ 点击阅读原文,开启你的创作之旅!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